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| 无障碍阅读
九游网页版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

一种两收!“再生稻”收割第二茬
  文章来源:南京日报、紫金山新闻  发布时间:2024-12-04 09:38  阅读次数:显示稿件总访问量

望着第二茬水稻长势良好、稻穗饱满,龚胜行喜上眉梢。 孙敬清 摄

轰隆作响的大型收割机滚滚向前,“吞”进水稻,“吐”出粉碎后的秸秆……刚刚过去的周末,位于竹镇镇乌石村的六合区龚胜行家庭农场种植基地里,近200亩水稻迎来开镰,收割机、运输车来回作业……“种一茬水稻,迎来两次收获。”望着一车车金黄的稻谷从田头源源不断地运往晒场,农场主龚胜行开心地说。

水稻“一种两收”,龚胜行有啥“魔力”?原来,他种的是“再生稻”,这是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的水稻种植模式,即第一茬收割,只割下稻株上面2/3的部位,留下1/3的稻桩和根系,通过施肥,让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重新长穗,成熟后进行第二茬收割,从而实现“一季水稻、两次收获”。

其实,“再生稻”并不是新物种,早在170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国史料中。2022年农业农村部出台《九游网页版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》,2023年中央“一号文件”首次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。近年来,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等多地持续扩大“再生稻”种植面积。

龚胜行自2019年开始试种“再生稻”,迄今已有6个年头。他告诉记者,今年8月中下旬,首茬水稻收割亩产500多公斤。之后,自己立即开展田管——施肥、上水、搁田等一样不落。不久,稻桩上生发新芽、拔节、抽穗、灌浆……经过三个多月的生长,“再生稻”迎来了第二次开镰。

在一块还没开始收割的稻田里,记者发现,相较于其他水稻,这里的水稻长约70厘米、“个头”偏矮,稻秆“纤瘦”,稻穗长约6厘米,稍显“袖珍”。“由于稻桩再生能力有限,与头茬水稻相比,二茬稻穗长度仅为其50%—60%。”龚胜行介绍,二茬水稻收割期间,他进行了测产,亩产达225公斤,比此前预估的产量要高25公斤/亩。

“虽然二茬产量不及头茬的一半,但与往年不足100公斤/亩的产量相比,翻了一倍还多,对我来说算是大丰收了。”龚胜行拿着一个稻穗向记者说道,寒露时节,当地气温较高,没有影响二茬水稻灌浆结实,使得稻穗格外饱满,再加之二茬水稻生长期间已过病虫害高发期,无须喷洒农药。因此,水稻在田时,他就收到从米厂“飞”来的订单。

水稻“再生”迎丰收,给了龚胜行继续栽培的底气。在他家的小院里,记者看到,一袋袋育秧土堆放整齐,“水稻收上来,人也不能闲下来,紧接着就要旋田、粉土……来年3月开展大棚育秧。”他告诉记者,力争再提前10天左右至4月10日前后插秧,让二茬水稻避免“寒露风”的侵袭,把亩均产量提升至250公斤。

4月10日前后就要插秧岂不是耽误小麦生长?面对记者的疑惑,龚胜行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,此前采用稻麦轮作方式,亩均能收350—400公斤小麦,扣除种子、肥料等500多元/亩的成本,收益有限。如今,只种一季“再生稻”,虽然产量较之前低了一些,但二茬水稻的投入只要150元/亩,且水稻售价更高,错峰种植人工、机械成本都有明显下降。“在二茬水稻产量维持在200—250公斤的前提下,两种种植模式效益基本相当,而且更省人力,因此,我们决定不种小麦,把茬口留给‘再生稻’。”他说。

要不要种“再生稻”,这是一本要细算的账,除了对成本、人力的考虑外,“再生稻”对温度、光照和水分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。对此,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表示,就南京气候条件而言,长江以北地区种植“再生稻”要慎重。他说,对于长江以北区域,“再生稻”首茬产量和品质均不稳定,且二茬水稻生长占用了小麦下地时间,种植户要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考虑。